拾遺
2025-09-28
?01?
沸沸揚揚的上海學生餐事件,
總算等來了官方通報。
核心就兩句話:
蝦仁檢測合格,
但綠捷涉嫌瞞報食品安全相關信息,
已經立案并控制相關人員。
這算是給上海父母一個交代,
但諷刺的是:
綠捷緊跟著發了份聲明。
注意,
是聲明不是道歉。
并且只有短短兩句話:
?“對于涉事學生和家長,
我們表示最誠摯的歉意。
對于有關部門采取的措施,
我們全面接受,全力配合。”
是我孤陋寡聞,
沒見過如此潦草、
隨意、敷衍的道歉。
一無半字事實陳述;
二無半句原因剖析;
三無任何整改措施與賠償方案。
通篇讀下來,
滿是傲慢和不屑。
有網友銳評:
“不知道的,
還以為家長和孩子錯了呢”。
看起來感覺潛臺詞更像是:
我承認有錯,
但你又能拿我咋樣?
我已經開口道歉了,
你們差不多得了,
別再揪著不放了。
?02?
其實,
這事從頭到尾都透著荒誕。
當初曝光的契機,
是羅永浩跟西貝撕預制菜。
全網都在罵預制菜不靠譜,
而大家討論食品安全問題時,
罵著罵著,畫風一轉,
上海家長忽然集體呼吁:
“讓西貝來接管上海學生餐!”
這不是家長瘋了,
而是被逼急了。
因為上海學校學生餐,
連預制菜都不如。
2024年秋季開始,
上海開始推行AB餐,
說是每天兩種選擇,
結果端上來的東西,
色香味全無,
18塊錢一份,
連便利店盒飯都比不上。
難吃是小事,
安全才嚇人。
家長常年投訴
餐里有鋼絲球碎屑、塑料片,
菜品全是冷凍貨和油炸物,
天眼查也顯示,
綠捷早就因健康權糾紛,
被起訴過多次。
有家長納悶:
學生餐招標到底啥標準?
又難吃又不干凈,
投訴了多少次,
供應商還是換不了。
而這次徹底炸鍋的導火索,
是9月15號那頓蝦仁炒蛋。
當天學校突然把這菜撤了,
給孩子發餅干面包。
直到調查結果出來,
大家才知道,
原來是有食品安全問題!
但是,
后續上海相關部門
對餐品留樣和原料進行了檢測。
最終結果是:
沒有過期,
沒有檢出問題,
沒有發現有霉變、蟲蛀。
這就很奇怪了。
既然蝦沒問題,
那綠捷的有關人員,
為什么會被警方控制?
為什么當時負責人,
要求立刻就地銷毀餐食?
我能想到的只一個可能。
蝦仁有問題,
只是沒被檢測出來,
或者有問題的已經被銷毀了。
但最關鍵的是,
保質期2年有問題的蝦,
是怎么出現在學生的餐桌上呢?
除此之外,
還有許多問題沒搞清楚。
當初事件曝光后,
有網友在上海市
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臺發現
上海市閔行區實驗小學,
使用的餐飲食材中出現了
保質期365天的雞鴨魚、
540天的牛羊肉、
720天的五花肉。
而追溯肉品的流通方,
也是上海綠捷。
當初西貝因為兩歲西蘭花
被全網罵到狗血淋頭,
可現在上海幾百所學校的孩子,
吃的可能都是兩歲的肉魚蝦。
現在總算明白,
為啥羅永浩后來不撕了,
還跑去日本待了幾天。
預制菜早就不是簡單的
“好不好吃”的問題,
它牽扯到太多的利益相關方。
?03?
看了綠捷那封敷衍到極致的聲明,
沒人不好奇:
為啥綠捷的態度敢這么蠻橫?
他們背后到底有什么能量?
我們去扒了扒它背景,
似乎知道了一些東西。
上海綠捷,
是2014年由張國華注冊的公司,
注冊資本5000萬,
前身是1999年的綠捷快餐。
但股權幾經轉手。
2018年,
一家香港公司出手成了控股股東。
可透過層層離岸架構發現,
這層香港公司,
背后持股人全來自厚生投資,
而厚生投資,
是新希望系的核心投資平臺。
說白了,
綠捷的實際控制人,
是手握飼料、養豬、
食品全產業鏈的新希望集團。
據媒體報道,
新希望當年花了整整12億收購。
花錢當然是為了賺更多錢,
根據綠捷母公司
2020年遞交給港股的招股書,
2017年,
綠捷靠學生餐等相關業務,
有1330萬美元利潤。
2018年,1220萬美元,
簡直是暴利。
重點是,
那時候的綠捷規模還沒那么大。
而如今綠捷有多牛呢?
根據他們的官網顯示:
已經壟斷了上海16個區
600多所學校的午餐,
日供餐超過60萬份。
就在事發前的8月,
綠捷還密集中標27個項目。
甚至就在昨天,
被曝光后的綠捷,
還又中標了一個項目。
如果不是這次蝦仁炒蛋事件,
綠捷估計能很快統一上海校園餐。
學生餐,
儼然已成了資本版圖里的搖錢樹。
?04?
但資本想要保證利潤,
辦法只有兩個。
第一個就是擴張,
第二個就是節流。
有媒體發現,
上海綠捷總經理葛某某,
在多家食品類企業任職或持股,
這些企業產品包括了
油炸菜蝦餅、魷魚圈、
小酥肉、章魚丸子等等速凍預制品。
而就是那么湊巧,
《中國青年報》報道,
有上海家長控訴,
孩子每周五天,
至少有三天在吃
油炸小酥肉、炸魚排、炸蝦餅。
這些速凍油炸品
本就是餐飲行業的利潤利器,
成本低、易儲存、出餐快。
綠捷更是自家關聯企業供貨,
成本更是能壓到極致。
而前幾天,
調查記者鄧飛,
查詢了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網頁,
還發現他們采買了過期食材。
農家手工蛋餃,
生產日期是24年12月2日,
保質期7天,
但進貨日期是25年3月12日,
這就是赤裸裸地拿孩子健康,
去降低成本。
?05?
很多人很奇怪,
既然出現過這么多問題,
為啥它還能一次次中標,
一點問題都沒查出來呢?
有一個細節值得細品。
2018年
綠捷曾短暫投資一家
名叫上海品測的檢測公司。
這家公司兩個股東,
一個就是張國華,
還一個叫張美華。
有媒體爆料:
張國華和張美華,
是同胞兄妹關系。
更關鍵的是,
上海品測的業務范圍:
它不僅負責上海的
校服、飲用水檢測,
還手握食品監督和抽檢的項目。
也就是說,
它本該是守護食品安全的裁判,
是要盯著像綠捷這樣的餐飲供應商。
可如今有人發現,
他們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
綠捷和這家裁判公司,
居然共用一個工作郵箱。
前面的通報里顯示,
這次檢測的公司不是品測,
但忍不住想:
以往那么多次校園餐的抽檢,
綠捷和上海品測之間
真的毫無交集嗎?
試想一下,
一個負責做,
一個負責測,
一個是運動員,
一個是裁判,
都是一家人,
那些家長常年投訴的鋼絲球、塑料片,
那些被瞞報的蟲蛀問題,
是不是早就在這樣的特殊關系里,
被悄悄捂住了?
?06?
如今最新通報顯示,
綠捷公司被立案調查,
市屬國企將臨時接管運行。
我覺得這事到此為止,
估計很難再有后續。
可總覺得,
有種難以言說的寒意。
如今學生餐,
已是一個規模龐大的市場。
不僅是上海,
多數學校都強制學生在校就餐,
吃什么,已經別無選擇,
而當這個市場趨向壟斷,
當孩子的飯碗變成資本博弈、
追逐利潤的工具,
其中的風險早已埋下伏筆。
學生餐頻繁出問題,
根源無外乎兩點。
一是資本為了賺錢。
只有孩子都在學校吃飯,
食堂或配餐公司
才能賺更多餐費錢。
而只有用那種過期,
或者是超長保質期的劣質食材,
資本靠著集中低價采買,
才能夠賺取暴利。
第二就是監管有漏洞。
不少地方的招標評審
重價格、重規模,
輕食品安全管理能力,
非常不透明。
很多城市都出現壟斷情況,
這讓屢遭投訴的企業,
仍能多次中標。
這不僅是綠捷的問題,
也是各個城市學生餐,
可能存在的通病。
如今越來越多孩子,
小小年紀就患上了胃病,
我們總說“孩子是未來”,
可連讓他們吃一頓干凈、
營養的午飯,
都要反復爭取。
這本身不就是一種悲哀?
?07?
那么,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我希望,
學校能不能聽聽學生的聲音?
學生餐好不好吃、干不干凈,
孩子最有發言權。
可現實中,
多數學校的餐食安排,
學生只能被動接受,
家長的投訴也常石沉大海。
其實早有學校給出了優秀范本:
有學校直接開了餐桌會議,
校長牽頭,
讓學生代表、食堂廚師、
后勤主任坐在一起。
學生直言:
“這個菜太咸”
“那個湯太油”,
校長當場要求廚師團隊限期整改,
放話“改不好就全換”;
還賦予學生代表監督權,
整改不到位可直接找校長反饋。
還有一些學校,
直接設立了吐槽墻,
校長現場辦公解決問題。
廈大還設置了食堂建議本。
學生有什么問題,
想吃什么新品,
食堂和后勤能滿足的都滿足。
這些做法的核心,
是把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參與。
與其讓家長在群里焦慮吐槽,
不如讓學生成為監督員;
與其讓監管部門反復抽檢,
不如聽聽學生的真心話
任何行業,
最怕的不是競爭,而是壟斷。
最怕的不是出問題,
而是對問題熟視無睹。
?08?
其次,
如果實在不行干脆推行“爸媽食堂”。
前幾天看到一條新聞,
哈爾濱有200多所學校,
推出了“媽媽食堂”,
聘請了900多位媽媽來食堂當員工,
來給孩子做飯。
不僅是哈爾濱,
許多城市的學校食堂,
都優先錄用孩子家長。
這招之所以管用,
是因為家長和配餐公司,
立場天差地別:
配餐公司算的,
是成本賬、利潤賬,
而家長算的,
是健康賬、安心賬。
全職媽媽們
不會用過期的蛋餃、霉變的蝦仁,
不會把凍了兩年的肉端給自己孩子,
更不會容忍餐食里混進鋼絲球。
因為她們炒的每一勺菜、
盛的每一碗飯,
都可能送到自己孩子的手里。
另一方面,
讓家長盯著食材采購、
看著廚房衛生,
一旦發現問題,
當場就能提、立刻就能改,
比任何抽檢報告都更有說服力。
孩子的飯桌上,
不該站著唯利是圖的資本,
也不該充斥著形式化的監管。
它該站著像媽媽一樣用心的人。
放過我們的孩子吧!
讓他們吃上一口熱氣騰騰的安心飯!
文章來源公眾號拾遺(ID:shiyi201633),一個有態度的人,過著有態度的生活。不管什么時候遇到你都不晚,這里總有一束光,能夠穿透你生命中的黑暗。